时间:2023/4/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引言

金文是一种商周甲骨文向战国文字及秦汉文字过渡时期中的文字。《史籀篇》、《仓颉篇》、《爱历篇》、《博学篇》,这是明确史载的四部中国先秦字典,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四部先秦字典可能都散亡于秦末和汉初的战乱之中了。

甲骨文,是商、周两个王朝时代的卜辞文字,产生年代约为前年至前年的近千年时间之中,这个情况,目前的人们大多已知,这里,我们就不多说甲骨文的情况了。金文,又称之为钟鼎文,这是一种镌刻在商周时代的钟鼎上的重要和规范的文字,其是与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和周王朝时代的甲骨文同期存在的文字,只不过,金文的字体要比书写于甲骨卜辞的文字体更加庄重和规范而已,或者说,金文是一种商周甲骨文向战国文字及秦汉文字过渡时期中的文字。

目前,中国文字学界普遍认同西周和春秋时代的中国文字的代表,就是金文。这就是说,今人可以将金文中的“ム”字,看成为是与商周甲骨文就已产生的“公”字同时代出现的文字。战国文字,是一种镌刻在各种铜、铁、石、玉器皿和简牍竹帛上的一种文字,主要流行于战国时代的中原各国,所以,其又被称之为齐、楚、燕、韩、赵、魏时代的六国文字。这种文字因主要见于中原各国,字体各异且杂,字体介于金文与篆字之间,有的字体字形甚至还与商周甲骨文接近。

秦篆,是有别于六国文字的另一种战国时代的文字,秦篆,又分秦大篆字和秦小篆字。秦大篆字,又称之为“籀文”,东汉许慎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即,按照许慎的说法,西周后期的周宣王时代,西周王朝曾经指派整编文字的太史官编撰了专门教授学童的《史籀篇》的大篆字体楷本共十五章,著名的镌刻在十面石鼓上的早期秦国的“石鼓文”,就是使用的这种秦大篆字体的“籀文”。

石鼓文,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其可能遗失于战国后期或大秦王朝时代,后因被重新发现于唐初的陈仓地区,又被人称之为“陈仓十碣”。相比之下,秦小篆字,是秦国晚期流行于秦国内的一种有别于“西周籀文”的另类篆文字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年以后,由秦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等人规范了这种篆文,史载:“《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爱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

按照秦汉时代文字凡例一章60字的惯例可知,大秦王朝时代,规范的小篆字是《苍颉篇》七章、《爱历篇》六章和《博学篇》七章,总共20章,有个规范小篆字。这个秦小篆字,是主持官李斯等人根据西周《史籀篇》的十五篇大篆文字和参照了秦国流行篆文及其参照了其他六国文字的字体所改造而成。具体作小篆字者,史载是:“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西汉年,经过各朝代中的许多文字专家的不断收集、整理和筛选,在汉宣帝时代曾经有过一次编辑规范文字的历史文化事件,汉隶规范字体,也应该产生在汉宣帝时代,但汉宣帝时代,没有编撰出字典。西汉末期,蜀地著名文字学专家扬雄主持和收集整理了西汉时代所流传和运用于世的各式各样的篆、隶文字和一些古异体文字,他大致在汉平帝时主持编撰出了西汉首部大型规范字典《苍颉训纂》凡89章共个规范汉字。

再加之东汉前期的杜林等人又在扬雄编撰的《苍颉训纂》篇中补编进了60字的十三章共字,这样,东汉前期的中国就已经有了规范汉字个了。这些汉字成果,在年的东汉建光元年,被时任太尉祭酒的东汉许慎全部编撰进了今人依然能看到的中国古代大型字典的《说文解字》之中了。

秦小篆,是大秦王朝为了贯彻施行秦始皇的“书同文”政策时的一种新的秦文字,为了使得这种统一的秦小篆文字能通用和适应于全中国,所以,当时营造面世的秦小篆字是一种杂烩文字,其有些字体类似于秦大篆字,有些字体可能又类似于六国文字,甚至有的字体还与金文等古难字接近。东汉许慎的《说文》中所收集和列举的篆字,其大篆和六国异体文字的特点特别突出。

当然,那些被编辑进《说文》之中的古体字,不应是东汉许慎的个人研究成果,因为,东汉时代,已经少有古文字专家了,许慎是明确史载的编撰《说文》者,却不应是这些古文字的整编筛选者。相比之下,比许慎早出生约年的西汉后期的扬雄,则是明确史载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文字学和古难字学的专家。

所以,被许慎编辑进《说文》之中的一千余个异体古文字与相当一部分籀文字及其篆字,应该都是扬雄生前主持编撰的《苍颉训纂》时所遗留于后世的结果。要整编出与西汉时代流行的隶书文字相对应的秦篆字、六国文字和金文等难认字体,是需要功底非常深厚的古文字学知识的,这绝对不是并非古文字和古难字专家的东汉许慎所能具备的知识才能。

扬雄生前编著一部凡例和解说共九千字的《方言》,就花费了他40余年时间;而许慎编辑凡例个汉字(其中含重复异体文字个)及其解说文的字的《说文》,一共也才花费了21年时间,这种编著时间差,反映了文字研究工作与文字编辑工作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且,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宋朝史学家、字学家李焘所考证,北宋初徐铉增释本的《说文解字》中所附属的许多篆字,乃“晋惤令吕忱所增考。”

笔者查询了相关史书和字书,李焘此说不无有据,因为,晋吕忱的《字林》,的确就是吕忱刻意补助《说文》不足的专著。只是,徐铉本的《说文解字》中恐还收有东汉至唐末各字家的成果,只是徐铉没有说明而已。隶书文字,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里程碑,隶书,主要形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地区,主要流行于西汉时代。西汉时代,人们为了区分当时流行面世的隶书字体与包括秦篆字在内的其它古文字的区别,隶书文字又被称之为“今文”;篆字、六国文字和金文等古体字,则称之为“古文”。

今文的隶书文字,是典型的八分字体,这是一种按照八卦的八分坐标图示方位去分配和组合“横、竖、撇、捺、点、折”笔画的文字,其与简笔图画含义十分浓郁的篆字、战国文字、金文和甲骨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隶书是现代楷书汉字的直接源头,其在汉武帝中后期以降,就已经基本成熟和定型了,再加之汉宣帝时代的官方进行过一次规范“汉隶”文字的工作,特别是在西汉后期至魏晋时代之间又在隶书文字基础上产生了楷书汉字体以降,中国汉字就没有再发生过变化了。

中国汉字自秦汉隶书问世就形成了长期和稳定的文字,这是中国文明文化之所以两千多年连续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汉隶书文字,当然是根据秦隶书文字发展而来的,那么,秦隶书文字是在秦国什么时代和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史载说:“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这样的说法,只是说了隶书字体是秦国的下层官吏们为了书写方便而自使用的一种有别于秦篆字的字体,这当然是语焉不详!因为,任何一种新文字创造,都必然是一项异常艰难和漫长的历史过程,秦国后期下层官吏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和互相不通气的前提下就能如此轻松地约定俗成出一种崭新的文字字体,所以,关于秦隶书的起源,至今依然是个未破解之迷。

结语

至于一些后人认为是秦始皇时的程邈造字了八分隶字,这说法已伴随年代以降所分别发现的湖北云梦秦隶简、四川青川隶字简、湖南里耶秦隶简,被彻底证伪了。伴随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古墓中发掘出了记载有前年秦武王二年田律事的“青川木牍”,这些珍贵的青川木牍上书写有比较标准的且非常接近汉隶文字的隶书文字,这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距今最早的八分隶书文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fc/146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