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www.bdfzkyy.com/m/ 何新/文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命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书同文”。书同文打破了异国异族间方言的间隔,使得国内各民族各地域具有统一之行政沟通工具。篆书本有古文、奇字、大篆、小篆、缪篆、叠篆等很多种,大致归类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其中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先秦文字)。秦代之新体文字则称为秦篆,又名“小篆”,小篆是李斯的工作班子对先秦列国文字删繁就简,择优而创成。李斯主持编订了小篆之范本。 许慎《说文解字》叙论云:“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年,《叙论》。) 秦代政治大一统,为统一广地域的行政,必然要求车同轨,书同文。或者说,书同文必以车同轨为条件。交通的便利,带来文化交流的便利。而文化交流的便利,最主要的是书写、认读的统一。 小(秦)篆之书体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和谐;结体匀称,上紧下松、亭亭玉立,线条则圆润中不失劲健,被评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因小篆笔画线条直匀圆润,故又有“玉箸书”之称。 今传世秦篆有《绎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石门刻石》,皆传为丞相李斯作书。相传李斯作字,笔画刚韧如铁石,体势则曲折若飞动,为一代书家之宗法。秦体篆裁整齐,形体增长,成为正体。而《琅琊刻石》茂密苍深,书史引为极则。而秦权、秦量、秦诏版即变方匾,刀刻痕迹灿然。汉人篆体承之秦篆笔意而加少变,体势已在篆隶之间。 秦代墨迹之真体,今可见者并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 秦之小篆体文字高度抽象,其文字结体亦追求结构平正之形式美。但小篆篆法苛刻,字形复杂,结体曲折,书写不便,于是适合俗用之隶书出现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ls/156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