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营地对面是一条河,河水清澈凉爽,北京戈友公益基金会监事、电子科大老戈友詹礼卷起裤腿站在水里,“冰敷”以缓解腿脚疲劳。河水淙淙流淌,山间鸟鸣悦耳,营地飘来诱人的饭香。他望了望不远处的山,植被郁郁葱葱,已经把十年前那场地震留下的裂痕遮掩得几近无痕,山腰上地震遗存下来的半垮塌的房子依稀可见。

01

穿越

这是“为爱穿越龙门山”徒步第二日,日程31.55km,石子路、山路、水泥路,穿插其中。徒步小白刘影瘫在帐篷里,一动不动。她说:“了不得了,差点被搞死。”

(刘影)

项目总指挥兼戈友基金会副秘书长黄毅作为收尾队员,回到营地,天已经擦黑,原本就皮肤黝黑,被称为“小黑”的他,被晒得更黑了,鼻头泛红,透出一些可爱。“几天走下来,发现线路可被优化的地方非常多。”黄毅对记者说道。

(黄毅)

事实上,在活动启动前他就曾表达过,未来可以优化的点有很多,“两次踩线下来,发现这条线路的韧性很强,它可以很难很虐,来满足体能超强的老户外‘求虐’的需求,也可以很简单,开发成一条大众路线,从而更具普及性。”詹礼在行走了两天之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老户外觉得线路轻松,小白觉得太虐。最好还是要精细化规划,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詹礼)

“设计这样一条路线,是要费不少心思的。”WALKUP创始人李学诗说。李学诗涉猎户外赛事活动10余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的确,从策划到筹备,再到落地执行,此次徒步纪念活动可谓是“时间短任务重”,前前后后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多达人。

(李学诗)

02

龙门山

“徒步穿越龙门山,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这就给项目总指挥黄毅出了不小的难题。龙门山断裂带处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地质活动活跃,经常发生地震、山洪、塌方等自然灾害。历史上,自公元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以上地震20次。虽说在地理地质方面,龙门山断裂带有相对完善的资料,但有关其的徒步线路,却是一片空白。

保险起见,通常意义上,线路最好是相对成熟、数据较为完善,这样至少可以确保发生未知情况时,心里有底。“但这条线路的策划,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想到的是在网上查找有关线路,发现完全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线路资料;后又询问了很多当地老户外老领队,依然无果,这就大大增加了勘探的难度。”

两条路都不通,黄毅只能另辟蹊径。“定点、连线。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他们在谷歌地图上找能够把断裂带连接在一起的村子,先定点,然后再对点进行连线。黄毅发现,虽然之前并没有一条成熟的线路可供参考,但很多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地理资料依然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当他们把每一个村子确定之后,就开始落地踩线了。

他们在当地找到书记、村长、猎人、采药的农民等人,询问到下一个村子的山路。遇到实难寻找的路,当地乡民也会热情带路。期间也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我们开着越野车到达一个村子后,下车问老乡山路怎么走,老乡指着水泥路和车子说,‘有(水泥)路噻,坐车子嘛,走山路做啥子呦’。”黄毅用像模像样的四川话讲述,引得大家一齐发笑。

第一次探路,用了12天的时间。“有备无患,踩线时我们就出了两套方案。一条是纯户外越野线路,一条是山野小径和水泥路相互穿插。”黄毅说。后来发现,前者一则难度太大,而参与此次活动的队员体能、技能又参差不齐;二则地质活动活跃,不利于安全保障,三则,探路时是三月份,植被还不茂盛,等到第二次探路就发现,很多地方的植被已经长得太繁茂,不少路被覆盖。考虑到安全、方便调研、不会很难又不会枯燥等多种因素。遂最终选用第二种方案。

领队川云参与了全程的踩线,“第二次探路用了3天,主要是对营地进行了一些调整,出于安全考虑,对容易迷路、地质活动活跃的野路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他说,“过程艰难又有趣,是我喜欢的状态。”

(川云右)

黄毅也表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件事本身就很有魅力又很吸引人,现在就像是看着一件由我们亲手打造的作品即将问世,内心忐忑又满怀期待。”

03

为爱

项目最开始的设想由戈友基金会创始理事、前央视著名经济节目主持人曲向东在去年11月份提出,“最初的想法是要做成一个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的徒步穿越活动,类似行为艺术。在中国还没有人这样做过。”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戈友公益基金会同仁的热烈响应,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也表示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行者”项目已经运作多年,利用户外运动的方式进行公益筹款,取得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4月30日的清晨,“为爱穿越龙门山”第一组队员从成都驱车赶往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村地震遗址。黄毅一边接受记者采访一边指挥司机穿过正确的岔路口,“在对项目的步步深入过程中发现,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值得补充的是,所谓“为爱穿越龙门山”,是在汶川地震发生10周年之际,通过徒步穿越总长.9km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方式纪念这场地震及逝去的生命。队员将分5组接力完成这段路程,同时他们会发起慈善募捐,所筹善款将全部用于支持震后地区学校的安全教育、校长培训及教师培训。该项目由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

(线路图)

“与时代、与大地建立起更丰富、更深刻、更富意义的关联,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戈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程雯说,“我们的基金会源于汶川地震,十年过去了,我们对那里一直有一份惦念,想要去看看那片土地,以及那里的人们。”人总是容易忘记,但有些事情需要永远被记住。

(程雯)

程雯回忆,年第三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戈三)前一周,强烈大地震突袭汶川。参赛院校商量是否继续比赛,后大家一致决定继续。“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实际行动给灾区人民力量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别放弃。”最后,戈三以赈灾义赛的形式举行,队员一边行走一边筹款,募集了30万元左右的善款,驰援灾区。这件事也直接促成了“玄奘之路志愿救援队”的成立。当年8月,以企业家组成的志愿救援队即奔赴灾区送医送药进行慰问。年,戈友公益基金会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设立。“醒觉人生,主动生活”成为戈友志愿者对自己的提醒和自律,“生命如花绽放”则表达了他们对生命的赞美、支持和祝福。

04

不止“纪念”

5月1日清晨7点30分,第1组队员在东河口村地震遗址对逝者举行悼念仪式,启程踏上第一日的徒步旅程。黄毅的“作品”首次面世,行进过程中,他发现,“为当地可以做的,远比我们想到的还要多。”

“活动结束,我们就会去找当地政府、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商议,将它开发成一条非常好的徒步线路。”黄毅表示,“你会发现,它和‘尼泊尔徒步旅游线路’有很多相似之处,未来一定有更大的商业价值,能够为当地实现造血功能。这比公益募捐更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根本性的改变。”黄毅兴致勃勃地说,他的眼睛格外明亮。“而且,线路维护成本很低,如果和当地村民的生计息息相关,他们会自发去维护。”

李学诗在徒步过程中也提到,“这一路,山清水秀,风光隽丽,路线又和当地村民紧密相连,很适合深度开发。”未来一定能够带动当地食宿、土特产等的开发,盘活周边村民经济。“但前提是这条线路得火起来、得让大众知道。这需要不少时间。”

显然黄毅对此持更乐观的态度,“三到五年,就可以做起来。当然这个过程会很不容易,需要做一些活动营销,还需要政府、媒体、企业等各方合力助推。”他表示,“中国扶贫基金会有‘美丽乡村’项目,我们会有很多契合点。”

能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也是戈友们在做此次户外穿越活动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政府的补贴和一些公益慈善机构的捐助扶持,只能给当地带来一些基础设施的改变。而真正让当地找到一些造血的模式,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建设,可能是未来更应该花费心力去解决的问题。戈友们一边行走也一边到当地乡民村民家做很多入户调查。这一路走来,青川境内的村庄村民生活还基本是靠自给自足的模式,种些粮食蔬菜,养几头猪、几只鸡,就能基本满足一户人家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收入还大部分需要靠家里壮丁外出打工来维持。青川的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很难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

戈友们也都是户外爱好者,除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他们也每年参与各种赛事活动。人民大学戈友赵潇晓在成都经营民居民宿,新加坡国立大学戈友卜云萍酷爱户外,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lp/118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