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山抹微云是四月里恩施的季节限定,如今山中海棠花落,代替的是不止的雨气扑面。听课和批作业,每日循环又日日叠新,一向不喜嘈杂的我,听见教室此起彼伏的读书声倒多了几分心静。

徐皓峰是山间闭关良伴,雨打花落和云雾缠绕的情境里,是逝去的武林和归隐的琴音。徐皓峰的武林世界是我习琴的初衷,总觉得自己习琴和习武,总该得一样。民国的江湖和古代世外桃源类型大不一样,它是看得见的江湖。在那个无可奈何的语境里,这一代人武人和琴人的一往情深就更显珍贵。继《逝去的武林》后,我翻开了《武人琴音》。

琴自始至终带有着一种符号色彩。音乐一度居于政事的首席,琴长久居于诸艺的首席。中国人对神器如对天地,不会演奏,在家里挂一床琴也好,因为琴有琴德,能够影响人生。

《武人琴音》本是形意拳一门三代的口述史,其中大篇幅侧重介绍的韩伯言不仅是武林高手,也是古琴名家。詹澄秋是诸城派一代宗师,韩伯言与其成为琴箫合奏搭档,二人半师半友,轻易到高境。本书采访的是韩瑜,是尚云祥的高足韩伯言的孙子。在当时社会上“中不如洋,古不如今”的风气下,琴音常人接近不了,没法在大庭广众之中卖好。年,老舍听査阜西和彭祉卿的琴箫合奏,其时战乱,在昆明一所污秽的小院。老舍感到琴箫之音洗去了处境的不洁,“大家心里却发出了香味”。为这“心里的香味”,弹琴成为至上性情。

老武人有言:“拳练人,不是人练拳。”老琴人也有言:“

”“琴德”和“琴人失德”是书中之重,摘部分于此,以砥砺自身。

“德,长远的好处。德,是人心真正需要的,所以长远。华夏上古音乐能帮助人找到这个真需要,最好的社会制度也依据此需要而来,乐器含着王道之音,所以值得尊重,其造型对人有天然的影响力。明清的书房设置是墙面垂挂古琴,悬琴而生静意。武有武德,琴有琴德,两者相通,不但习武,学木匠学屠宰,但凡学艺之人,受的品行教育都近乎琴德。”书中的琴德是自足、自德、自尊,不取悦他人,也不取悦自己。

“琴人失德的表现有七种:

一、目睹于他,瞻顾左右;

二、摇身动手;

三、变色惭怍,开口怒目;

四、眼色疾遽,喘息粗悍,进退无度,形神支离;

五、不解用指,音韵杂乱;

六、调弦不切,听无真声;

七、调弄节奏或慢或急,任己去古。”

看似诸多规矩,但这些规矩未尝不是反躬自问。我习琴两年余,个中道理知之不足,但一直操琴如行礼。此后的学习希望能如书中所说,做到积累每个音的神经反应,逐渐培养手感、体感甚至气血。到了技法阶段,需深究到一毫一厘,如不具体到皮肤筋腱的敏感,出手便是错。“古琴弹的一个音,就是书法写一个点,得如新鲜大枣般饱满。书法和古琴落实在听觉、视觉上,都是穿透力;下笔要‘力透纸背’,弹指击弦要如‘剑劈铠甲’,得劈进去。”课上我犯错常在弹指发力单一,无论变化再多的曲调,听着也无趣,落入“俗手”之阶。这是技。

对古琴的认识除了书,也来源于在武夷山的经历。深山是道教和佛教的绝佳场地,提供给修行者无限冥想和顿悟的灵感。岩茶文化遗产、寺庙道观、青川流水共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语境,而古琴也成为了做茶人与寺庙师父们的重器。他们抚琴悠然自如,不同的曲子风格多变,若拿《二十四诗品》来解,古琴可随意进入任意一种意境。有的以自然造化为意,弹琴讲究推开门窗见自然,离经叛道,让人眼界大开,又有的讲究人性之美,弹琴讲究弹一个尊敬,不狂热,从容开阔。

这便是古琴的气度,需各个元素到位,心先技后,方可达到心宽意坚的效果。

这是意。

今天,从某种程度来说,学书也好,学琴也罢,看看一些武人和琴人的规矩,顿感“年轻人没有武德”不是笑话。“身上”是老辈武人的概念,技法、功夫、境界需凝在身上,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身”。就习琴来看,任何浮躁的时刻都需坐定、起意、弹指恰到好处,莫听穿林打叶声。

心里有数,便是文章。

文:侠隐

图:侠隐

侠隐姑娘是个有些腼腆又才华横溢的美人。酿酒弹琴,拍照书法。活在自己营造的小宇宙里,拍的照和写的字都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气息,骨子里有水墨,实属难得。学琴快而好,几乎不用我费力,稍微点拨,大曲即成。典型的头顶灵光的人。相信她的路还很长。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jd/149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