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颖钰刘嘉颖王伊文 唐青青程民明张效广 文字 张颖钰 编辑 陈浩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在刚结束汶川地震报道的几个月里,《财经》记者李微敖经常从噩梦中挣扎着醒来。他又梦到了震区,福尔马林和腐臭的强烈气味向他扑来,灰白色的废墟上堆满了尸体。 年,李微敖还是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生,他正在为工作的事情犹豫不决。5月12日,李微敖乘坐的列车在重庆中转。按照原计划,他将在这一天到达北京,去《财经》杂志社商量工作。 当天下午2点28分,《财经》杂志社的记者们正在开下午例行的选题会,杂志社所在的楼房突然剧烈地颤动了几下。“地震了!”强烈的震感让记者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没有下楼躲避,不断地在网上刷新消息,查找震中的所在地。 很快,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消息,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级为8.0级。 国难当头,大地震改变了中国所有媒体此后几个月的工作重心。《南方周末》地震前方统筹邓科回忆道:“对很多媒体来说,甚至二三十年间,没有遇到过这样量级的新闻事件,也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新闻投入、如此艰苦的职业历险、如此严峻的专业与伦理的挑战。” 震后十年,中国新闻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曾经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们,少数人还坚守在新闻业,奔忙在调查报道的第一线。更多的人选择离开新闻业,或是跳槽去互联网公司,或是投身公益,或是自己创业。记录他们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经历,不仅有纪念的成分,更有质疑的意味;他们的坚守或是转型,亦可以为这十年的变化提供一个注脚。 “千方百计抵达汶川” 大地震发生后,还没来得及开完《财经》的选题会,杨洪就立即被编辑部派往震区。考虑到灾区的通讯障碍,时任《财经》主编胡舒立让他带了一部海事卫星电话,这种电话依靠卫星系统传输信号,在灾区也能将信号传出,是当时国内媒体少有的设备。灾区信号时断时续,前后方失联的状况经常发生,记者们通常要走回成都、绵阳市区才能发稿。 原定于飞往成都的航班改飞重庆,杨洪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周折才到达成都。他记录下成都市区的伤亡情况,用卫星电话口述进入灾区的见闻,第一时间发回稿件。 胡舒立的办公室成了汶川地震的后方指挥部,办公室墙上挂着巨幅地图,一个个红色按钉标注出前方记者的位置。地震发生第二天,编辑部决定增派记者,地震报道后方指挥张进地震当晚就给李微敖打“你不用来北京面试了,就留在成都当记者吧!” 李微敖就此“火线入伙”,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财经》地震报道的队伍。 通往汶川的道路已经中断了,编辑部命令杨洪“千方百计抵达汶川”。张进时刻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救助贫困白癜风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