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14时14分,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发生5.4级地震。很快,朋友圈里就开始转发一条《四川广元市青川县发生5.4级地震》的新闻。 话媒君观察到这次的记者有点不同,署名为封面记者小封,是封面新闻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据了解,完成取标题、撰写地震相关参数以及搜集地震周边信息等工作,全程无人介入,自动写作、通过封面新闻客户端发布并向公众快速报告,全程仅仅耗时8.09秒。 小封:新闻生成时间更短、信息更全“生成时间更短、信息更全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封面传媒数据研究部负责人徐桢虎总结了此次小封机器人发稿的特点。 对于这次四川青川县地震,国内使用机器发稿的媒体主要有两家,一是中国地震台网,一个就是封面新闻小封机器人。我们进行了如下比较。 小封机器人新闻生成时间更短时间就是生命,尤其在突发新闻面前。小封机器人用时8.09秒,中国地震台网用时33秒。相差24秒多,在争分夺秒的地震报道中是极大的飞跃。 中国地震台网用时 小封机器人用时 小封机器人发布信息更全面多一份信息,就意味着认知更加全面。我们来一起看看两篇报道的全文,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其中还配有图文,可谓图文并茂,信息翔实。但是相较而来,小封机器人发布的信息更加全面,详细。 中国地震台网周边县区信息 小封机器人周边县区信息 又快又详细:这是如何做到的?封面新闻小封机器人发布的报道,除了基本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以外,我们发现了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信息来自“封面新闻地震知识图谱数据”。 知识图谱是封面新闻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是封面数据开发部通过核心算法技术构建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加工。通过各种数据挖掘、信息抽取和知识融合技术形成全局的知识库,进行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展示,在这次地震之所以发布信息能如此快速、详尽,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知识图谱数据的应用。 知识图谱越丰富,挖掘的时候就会更为翔实。据徐桢虎介绍,封面数据开发部在7月份时候就开始丰富关于地震方面相关信息,例如,文章中出现的“周边县市信息”,库中已有全国数据储备高达W条。 有知识图谱做支撑,再加上算法加持。超快的检索知识、生成素材速度,又快又详细自然不是问题。 徐桢虎表示,封面新闻将会继续丰富知识图谱内容,将它应用在摘要提取、快讯发布、资讯写作等各方面。未来的新闻生产远远摆脱过去那种依靠人力生产的方式,机器的自动生产会越来越多。 机器人写稿已在路上一条信息经过搜集资料到撰写再到发布,经过一个专业记者之手可能需要20-30分钟,而由于机器人的操作,省略了多余的人工操作,可以将搜索、复制、粘贴、贴图压缩到一个极短的时间段内,进而大大的节约了时间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人机协作的媒体工作的基本趋势,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泛内容生态平台建设当中也是封面新闻进行的努力。 很明显,以地震为代表的公式化稿件中机器人写作的技术已经慢慢开始成熟,既能保证效率,也能保证准确率,以后都此类稿件以秒为单位来完成再也不是空想。 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低技能的工作,未来我们会在更多媒体领域见到类似的情况。 以下为封面新闻小封机器人地震报道全文: 责任编辑:雪 李雪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病哪家好白癜风治疗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