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杂谈一家之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海外’的操场坝子不叫操场坝子,叫田径场;‘海外’的课不是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想休息了就是体育,而是语数英、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游泳舞蹈……原来食堂可以是一栋楼,原来一个学校可以有不同的校区,原来动物园可以在校园内,原来荷兰的郁金香可以开在教学楼下……”这是徐文静写给十年前对“海外”的回忆。 十年前,作为一名四川青川灾区的小学生,“5.12”大地震后,她和其他名在灾难中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校园的孩子一起,在爱心人士的帮助和关怀下,来到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下称“海外”),继续他们的学业,直到家园、校园重建完毕。 “海淀外国语是我的‘第二个家’。”6月1日,徐文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6月,我告别了父母、亲人,拉着海外亲人的手,踏上了‘回家’的路。尽管余震还在,尽管出山的路崎岖不平充满危险,但是因为那来自千里之外爱的召唤,爱的一路相伴,“回家”的路不再漫长。 那一年,徐文静只有十岁,如今,她已是一名成都体育学院大一年级的姑娘。 年6月1日,北京,青川学子重返海外校园 年6月1日,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主办了“回家——纪念青川学子来校学习十周年”活动,近百个朝气蓬勃的面容再次出现在“海外”校园,回到他们曾经的“第二个家”。 年6月17日,由《华夏时报》举办的“牵手青川学子,爱心火炬传递”大型赈灾行动新闻发布会现场 十年前,5.12汶川8.0级地震中,属于重灾区的青川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众多中小学被损毁,孩子们失去校舍学业受到不同程度的中断。当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倡议:希望全社会关心和援助灾区受灾儿童,尽最大努力让受灾学生恢复正常学习,让爱心火炬不断地传递下去。《华夏时报》联合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互力健康基金组织青川学生来北京免费就读。 年6月10日,四川,青川学子赴海淀外国语启程 在灾后重建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领导、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领导两次进川,进入都江堰、青川木鱼镇、姚渡镇等重灾区,在四川省政协鼎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接收了名灾区孩子。 接收方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免除了孩子们学习、食宿方面的所有费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互力健康基金发给孩子们每月元、随行教师每月元的生活补贴;中国联合航空公司为孩子们进京提供了最优惠的机票价格。 “我们的人去到现场,发现在物质上已经有很多人在帮忙,但很多孩子面临着上学的困难,而孩子的教育是最不能缺少的。在当时的执行过程中,确实也遇到了很多事情,但是只要跟孩子在一起,任何事情都可以解决。”海淀外国语教育集团执行总裁黄瑞华表示,《华夏时报》的善举实现了部分学生渴望恢复上课的迫切愿望。 年6月10日,四川青川学子赴海淀外国语启程,名孩子自青川姚渡、汶川映秀和都江堰出发了。 六月的北京,南苑机场,在他们走下旋梯踏上首都北京土地的那一刻,听到的是很多人热情的召唤声,陌生、紧张、疲劳,一切都消散而去。他们很多人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看见省城,第一次坐上飞机,第一次来到首都,第一次受到那么多人的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哪家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