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4/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可以冶的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在甘肃宕昌官亭镇的岷江河谷里,有一座名为邓邓桥的木桥,其独特的“握臂”造型,竟与三国名将邓艾伐蜀有关。

重建后的邓邓桥

它们都叫岷江。

一条是在四川,它水量丰沛,奔放不羁,被李冰父子督造的椭圆形的鱼嘴长堤坝一分为二,灌溉丰美了成都平原;另外一条则在甘肃省陇南市的宕昌县境内,在峡谷间像一条小龙般婉转游弋。

宕昌岷江沿岸的古栈道桩孔遗迹。刘波摄

两者同名是拜一条纵贯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的山脉——岷山所赐。

陇南的岷江,也叫宕昌河,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小镇,悄然扑进白龙江的怀抱,最终被庞大的嘉陵江水系所捕获。

宕昌河也浸润和沉淀着丰富的三国文化痕迹。

从宕昌县城出发,沿着宕昌河一路下行,邓邓桥就在国道线的小镇官亭境内,地理位置属于昔日阴平古道的要冲之上。

阴平古道,以甘肃天水为起点,经甘肃礼县、宕昌、武都至文县,并在文县分出两条路,一条从文县循白龙江至碧口入川,进入青川县境后到达平武;另一条则是从文县东南经丹堡、刘家坪翻越摩天岭后入川,直达平武。

在宕昌境内,阴平古道的路段和宕昌河共始终,古道几乎全部覆盖在国道之下难寻踪影,但哗哗流淌的宕昌河水似乎却让你隐然听到了三国风云的激荡和回响……

从官亭镇去往两河口镇的路上,宕昌河鹅卵石遍布的河谷逐渐从宽阔收束为狭长,两岸的群山从争相竞秀而变得有几分狰狞。

再往下的公路和相伴的河水将被收进一个更为逼仄的峡谷——花石峡。

看花石峡四周山高峡险,双峰入云,阴沉深暗,只有一线见天,而岷江争流奔腾澎湃,滔滔有声。

若品评宕昌境内古桥渡,必然要提及三国时期邓艾父子伐蜀时所建的邓邓桥,它是阴平古道上的第一道真正意义上的险要关口,也是岷江上游有记载以来所建的第一座桥。

早先邓邓桥原址

当年邓艾邓忠父子率大军偷渡阴平伐蜀,被汹涌的岷江堵在北岸,不能前进。邓艾父子于是凿山设阁,伐木架桥。百姓为纪念他们的功德,遂命名其桥为邓邓桥。

千百年来,邓邓桥一直是座木桥,直至年,才改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梁。

现在在原址又重建了木质的邓邓桥。它层层如搭积木、独特的握臂造型来源于哪儿呢?

在公路边的沿线崖壁上,有三国古栈道的遗迹。

花石峡峭壁上的仿三国栈道

正方形栈孔或上下成排,或左右列队,历历可数者尚有几十个,所有栈孔均分布于水面之上,最高达六七米,最低只有不到一米,远远望去如星辰错落,似棋子参差,饶有趣味。

专家分析,花石峡的这段栈道孔穴之所以不够整齐划一,其原因恐怕是当时进军需要神速,没有足够时间规划设计,或者一时找不到能工巧匠,仓促进行,难免显得零乱。

重建后的邓邓桥

说到邓邓桥的修建者邓艾,他不但是善于用兵的良将,也是少见的水利桥梁专家,曾著有《济河论》。

邓艾在伐蜀途经今天宕昌境内时,面对激流险山,遂命令将士上山砍伐竖直端正的大松木搬运到江边。而后昼夜奋战,在激流悬崖上打桩凿眼,劈石筑墩,把粗壮硕大的圆木搭在巨石垒砌的石墩上,在悬崖上凿出密集的方石孔,将圆木一头嵌进石孔,另一头用藤条固定在江水中竖起的圆柱上。桥面用锯开削平的厚方木铺成,很快搭建成了桥阁式栈桥,使木桥与栈道连为一体,修筑的悬臂木桥因是邓艾父子所建,故曰“邓邓桥”。

正因为有水利桥梁专家的视野,邓艾才能率大军在其新建的栈桥上顺利通过这段天险峡谷,从此遇山凿道,逢水架桥,一路夺关,在天险摩天岭鱼贯而下,出奇兵攻入川中,灭了蜀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大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对宕昌古栈道的风貌有这样的描述:“岷河两岸,绝岸甚多,开路不易,乃以栈道继之。每段长数丈至十数丈不等。其建造方法,系于绝石壁上凿上下两排洞孔,每孔相去一二尺左右,每排相间三五尺不等。各孔皆以长短相若之木条插入,然后再于下排木条上立支柱,以接上排木条,使不下坠,上排再铺以木板,板上再铺以泥沙石块,栈道遂告成功。初行此道者,无不有惧戒之心。”

范长江见到的邓邓桥应是清光绪十一年(年)最后一次修葺过的。当时宕昌的地方官绅为了山区交通,方便百姓往来,组织人力整修了花石关岷江峡谷的栈道,插木为柱,横木为梁,铺板为阁,再现了三国时期的风采。

岷江上的另一座握臂桥——青林子桥

出了花石峡,还有一座青林子桥,曾是现在宕昌仅存的握臂桥,重修的邓邓桥的样式应该是参考了它,按照《宕昌军事志》的观点,这座桥约修建于三国时期,经历代维修,至明清两代又进行过几次大修,年以来,为了保护它,曾照原样进行了一次大翻修。这有可能是附会了邓邓桥的相关说法。

站在桥上,静静凝视着这种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握臂桥,那独特的造型让你深深地感悟到古人的智慧。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fc/152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