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晚 CCTV-10科教频道播出了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青川篇》 内容分为引言、考古记、古城记、民俗记、美食记、生态记、当代记、后记八个部分 《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青川篇》 从人文历史到特色物产 用影像全方位、多角度的 展现了青川地域特色 引言 巍巍山岭漫漫蜀道 位于四川省北部的青川县 扼守秦陇入蜀的咽喉 在旌旗蔽日的征战逝去之后 流动的商贸在这座前年古县留下了秦蜀文化的历史痕迹 薅草锣鼓挥洒着巴蜀先民的劳作汗水 战国木牍拨动了秦统一六国的足音 大熊猫在摩天岭下的竹林间时隐时现 中华蜂在唐家河的花丛里翻飞起舞 青川 这座在大地震的废墟上重新建立的城市 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历史的记忆 也锲而不舍的追寻着重生的梦想 考古记 年1月 青川县郝家坪发现了一些古代陶器、铜器的残片 经考古发掘小组三次挖掘 在郝家坪清理了72座战国中晚期墓葬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两枚木牍 就是后来在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的“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是篆书向先秦古隶这一书体转变的最早实例 记载了秦武王二年公元前年 秦武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为田律》的事情 这是一份目前发现四川地区 最早的农田水利政府文告 古城记 青溪古城曾是青川县治所在地 距离青川县城59千米,阴平古道穿城而过 是古代军事重镇 历来是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 这里曾经烽烟蔽日,战火不断 这里也曾经喧嚣繁华,巴蜀和秦陇的商队川流不息 如今,川甘两省仍有百姓沿古道往来走亲访友 追寻着千年来的血脉亲情 青溪古城 镌刻着青川的前世今生 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大地的锻造 它越发巍峨也更加坚韧 民俗记 川北薅草锣鼓是田间地头的劳动山歌 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青川山区农村的群众性民间文化 说唱内容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有节奏地边敲边打边歌唱 似战鼓催兵,鼓舞劳动热情 歌声锣鼓声此起彼伏 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薅草锣鼓不仅能保证除草的进度和质量 还可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变得轻松 让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劳动的愉悦和快乐 美食记 青川铜火锅是青川回族群众 对饮食的创造性应用 它体现了川北生活特色 也丰富了回族的饮食文化 选用当地散养的优质黄牛肉 还要加上生长在高山里的一些山珍 如:木耳、香菇、魔芋、萝卜等 这些食材和牛肉搭配在一起 就是一道极为美味的铜火锅 这种独特的吃法 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生态记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4万公顷,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是全国低海拔地区野生动物遇见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这里有脊椎动物种 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就有13种 被中外专家誉为“天然基因库” 和“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 是国家大熊猫公园核心区 也是摄影师最青睐地区之一 唐家河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青川人的保护下 它还保持着世界原始的样子 当代记 汶川大地震后 青川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 开拓出一条互联网经济的新路 王淑娟、赵海伶等一批优秀的年轻人 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营销模式 把青川黑木耳、唐家河蜂蜜等青川优质农产品 销售到全国、全世界 “互联网+生态资源”的发展模式 在青川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后记 蜀道连天 千年古县扼守秦陇入蜀的咽喉 秦风蜀韵 青川木牍重现战国历史的瞬间 当开疆拓土的蹄声逝去 川北重镇的山间田野 响起铿锵锣鼓劳动山歌 唱出了快乐和奔忙 重生之路充满了壮志、芳香 历经磨难 震不垮的青川早已挺起不屈的脊梁 栏目介绍 作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中国影像方志》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而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END 编审 安桂英 编辑 李虹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dl/92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