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青木川镇青木川村,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接甘肃省武都区,南邻四川省广元市,是汉中通往四川、甘肃的要道,自古就有“鸡鸣三省”的美誉,东距宁强县城8公里(图)。青木川始建于明后期,明时称“草场坝”,成形于清中期,后建回龙寺,时称“回龙场”,民国初期,村内魏辅唐统治该区二十余载,在此期间商贸繁荣、兴修水利、学校等,村落发展达到鼎盛期,在建国之后因境内川道多有树木参天,遂改名为“青木川”。 青木川村同为青木川镇治所驻地,村落背靠龙池山,面临金溪河,是典型的“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选址的理念,也是传统风水格局和自然条件相互融合的典范,古村风景秀丽、与周边山水形成借景、对景等景观效果,回龙场古街依河而建,从东至西宛若一条游龙。青木川村在历史时期属于汉羌杂居之地,《秦疆治略》中对此有所记述:“与川、甘两省交界毗邻,五方杂处,最易藏奸。” 现村落基本为汉族聚居,姓氏以魏氏居多,青木川因其拥有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保存良好的历史风貌与建筑格局,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青木川村现分为新村、老村,两处现均有人居住,老村即为回龙场街,居住者多为老年人和来此经商的人群,年轻人多居住在新村,新村基本按照老村的传统风貌进行建造,达到了风貌一致的效果。保存了大量历史时期建筑,时期分为明、清、民国不等。传统民居古朴典雅,民国时期建筑又多有吸收外来因素,中西结合。回龙场街民居、公共建筑种类繁多,有旱船式、中西式、吊脚楼式、四合院式等。 青木川现保存的公共建筑多处, 分跨金溪河两岸, 较为著名的为辅仁中学、 荣盛魁、 荣盛昌、 魏氏庄园等 辅仁中学始建于年,是魏辅唐及其兄长魏元臣捐赠,规模为3.3公顷,初期建有教室十余间,招募教师二十余人,是这一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初期由魏辅唐担任校长,学校一直未曾停办,历经拆建和扩建,现保存了原有的礼堂、办公教学楼等,时至今日,仍然是青木川镇附近居民就学的选择,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辅仁中学于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盛魁是民国魏辅唐时期青木川地区最大的娱乐场所,坐落于回龙场老街中间位置,是历史时期往来客商游玩之所,外形像一艘航船而建造在陆地上,故称“旱船屋”,整个建筑均为木构建筑,内部尽显奢华,是外来客商当年流连忘返之地。 荣盛昌是魏辅唐大哥魏元成的产业,为当时青木川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除经营本地日常小百货之外,还有外来品的出售,如印度所产“鹰牌”煤油,香皂等。建筑格局为前置庭堂,用于贩卖物品,后设宅院,供主人休息、会客等。 魏氏庄园(国保单位)位于距离老街不到米的魏家坝,由老院子和新院子两套天井院子组成。旧宅建于年,为魏辅唐住宅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宅院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余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石混筑,建筑结构上采用传统形式,为典型中式建筑,由两进天井院子组成;新宅建于年,为西式建筑,高大气派,外面有警卫室,弹药库,还有榨油坊,整个魏氏宅院奢华大气,既有中国传统古典的建造艺术,又附有西方的建造理念,与老街上一般民众居住的房屋有很大的差别,是陕南地区保存价值最高的一处民居宅院。 青木川村是陕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村落,一方面归功于当地政府早年间确立的“保护修复、规划引领、开发利用、产业支撑、打造特色”等古村保护利用方针,另一方面则是村民自发对村落的保护意识。 近年来, 改编自叶广苓所著《一代枭雄》登上荧幕, 让青木川在大众眼里着实火了一把, 来往参观客人络绎不绝, 也进一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吸引了大批返乡青年回归村落。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