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凡本报原创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或使用。违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化广元的民间能人(三)● 编者按 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文化中借力、在文化上发力是我们广元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川陕甘三省接合部区域中心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文化是人的创造。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根本。只有灿若群星的文化人才作代表做支撑,文化强国文化强市才能实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欣喜的看到,当前在市内活跃着一大批多才多艺的文化能人,他们自觉自发的充当社会文化推手,成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最近走进四县三区采访了部分文化能人,今天,我们就像向广大网友专题推荐第三期。 李世许,男,46岁,生于青川县茶坝乡。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广元市作协全委会委员,广元市诗歌学会副会长,青川县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四川文学》、《黄河文学》、《芳草》、《星星诗刊》等。 今年,他迎来了花开绚丽的季节。4月,他创作的16万字长篇小说《晴川》,在《中国作家》杂志年上半年长篇小说增刊发表,反响强烈。此前,该小说获得《山东文学》、《齐鲁晚报》和大众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网络文学大奖赛长篇小说奖。 □爱诗歌的农家孩子 13岁在油灯下读《星星诗刊》 李世许出生在青川县茶坝乡的一个小山村。也许是天生的,李世许从懂事起,就对文字有种特殊的亲近感,喜欢拿看不懂的书籍。上学后,他对文学作品很感兴趣,尤其是诗歌,格外喜欢。 年,13岁的李世许上初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订了他很喜欢的杂志《星星诗刊》,一订就是三年。他清晰记得,当时的《星星诗刊》是大32开,一年的订用费大概是5元多。对一个农村孩子而言,这是笔不小的费用。每次接过父亲给的生活费,李世许就直接飞奔到邮局。山村的夜晚,他点燃煤油灯,打开收音机和《星星诗刊》,陶醉其中。 □抄词典的师范学生 24岁,他第一次收到80元稿费初中毕业后,李世许考上了广元师范学校(现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回到茶坝乡当语文老师。3年后,他又到当时的川北教育学院(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读书。其间,他开始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美学,甚至手抄过3遍四角号码词典。 年,是他写作生涯的一个新起点。那年,他写了一篇多字的散文,在当时名为《贡嘎山》的杂志上发表,第一次收到80元稿费。多字,白纸黑字,清晰地印在杂志上。那一年,他24岁,刚好从川北教育学院毕业。他说,那是给他最美的毕业礼物。 □心怀愧疚的儿子 43岁,母亲没能等到他完成《晴川》 ▲十年了《,晴川》这朵他最喜欢、最期望的花终于开了。 年到年,李世许在青川县委组织部工作,越来越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让他决定写一部有关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文化的长篇小说,于是成就了后来的《晴川》。 ▲李世许创作的小说《晴川》在《中国作家》发表 年,他花一年时间制定《晴川》的写作提纲。年3月,他动笔写作。年,母亲被查出癌症,李世许当时的最大愿望是,在母亲有生之年完成《晴川》。年过完春节,母亲等不住走了,而《晴川》仅仅写作过半,这成为李世许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笔耕不辍的作家 10年,创作7部中篇、10余部短篇小说 当时,写作最紧张的时候,也是他工作最繁忙的时候。有时,无论白天多忙,灵感来了,他就会在电脑前写到凌晨两三点。为了完成创作,李世许多次进入青川各地采风,他徒步华严庵,三上摩天岭,静听唐家河林风山泉,亲近红石河神韵,凝神白龙湖涟漪…… 十年来,李世许创作了7部中篇小说,10余部短篇小说,诗歌上百首,中短篇小说集《半夏》《借一地月光》出版。 目前,他正在写生态青川、梦里乡愁有关的诗歌。未来,他还想写一部和青川历史有关的小说,展现青川历史画卷,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让人们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小说《晴川》经典段落摘录 1、林染在街上走,像在海里游,很努力地划水,平视前方,世界波平浪静。阳光很浅,刚好浮起一两个人的郁闷思想,或者老银杏脱下的青黄叶子,心形,三两片。街道短小简陋,叫卖豆花儿的小推车经过,喊几缕清香,待要发散开去,又晃晃地走远。 2、允全主任进屋并不把门在身后掩上,也不说话,找南西部长对面的沙发坐了,这才巡视两位领导,见凌书记在本子上写字,很专注,仿佛没注意他进去,而南西部长打量他像审视罪犯。他笑了一下,南西部长却不笑,冷不丁地问:“书记好当吗?” 允全就是允全,不急,“当不了县委书记,冒充一回市委书记过瘾。不过事情按平了。” 凌书记沉思写字的样子,很具诗人气质。“诗人”抬头,发现允全同志在,呵呵地说:“你们说完了,我说几句。多大的事?天会塌吗?真塌了,允全同志去补。” 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赵慧 受访者供图 值班编辑:张书华 值班主任:李凌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正规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