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历数千年,依时序通常可分作十段,即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

散氏盘

就书法艺术而言,西周时期的金文很有特色,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也非常多,主要有《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相较绘画,中国书法的“色彩”是单调的。绘画要描摹形态与色彩各异的社会和自然事物,自然需要赤橙黄绿、青蓝褐紫。而文字是一种符号,人们创造并使用文字,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语言,并不追求视觉的五彩缤纷。尽管如此,中国历代书迹给人的视觉感受仍然是丰富的,诸如:浅褐色的龟甲兽骨,暗绿色的青铜古器,土黄色的竹简木牍,灰白色的缣帛绢素,淡黄色的写经麻纸,黝黑色的硬黄名帖,青黑色的碑碣墓志;还有,那一件件纸书名迹上钤满了一方方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暗红色鉴藏印章;碑石和刻帖文字的拓片,它的黑白分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大量中国古代的书迹色调是暗淡而沉重的,但正是这刀刻笔写的凝重而古雅的各种书迹,记录着华夏历史的陵谷沧桑,显示着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国书法这种具有强烈视觉美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给人以辽远的历史感和浓重的沧桑感。

王羲之·远宦帖

王羲之的《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等草书作品,则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后世学习书法者,莫不尊而临摹之,以至有“天下无处非王书,学书无不学王书”的历史现象。

中国书法史,是富有智慧的中国人创造汉字并使用汉字的历史;是中国人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变革字体形态,不断使用新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断授受、传承和改进、提高书写技艺,不断书写出新的汉字篇章的历史;是在书写过程中追求文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史”是把“中国书法”当作一种艺术,从审美和艺术学的角度对其所进行的历时性考察,是对汉字书迹美的巡览与叙说。

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甲骨文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中,华夏民族已经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未能留下较多可以确认的字迹。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经历了由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递嬗,及章草、今草的创造与使用过程。其间甲金简帛、石刻纸书字迹相继出现,异彩纷呈,风格多样;从事各种职业、具有各种身份的“书家”各显书艺,各领风骚。

纪泰山铭

泰山以其景色壮观、文化悠久而著称于世。泰山的碑碣刻石数量之巨,形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碑刻作为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佐证史实,或点景抒情,或寓理成趣,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

1、先秦书法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

殷·甲骨文

释文:考年立子,太甲,太乙,太庚,太戊,仲丁,祖乙,祖辛,一羊。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余个,其中余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比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代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另如,商代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这其中,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殷商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比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比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周·石鼓文(大篆)

  释文:其鱼惟何,惟鱮惟鲤,何以系之,惟杨惟柳。

秦代《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体系,它的形成与书写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距今~年的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祖先便开始用刻画符号的形式记载事物了。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早期文字遗迹,均可算作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始形态。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汉字及其书写形式在夏代有个明显的发展。只是今天在这方面还没有发现更多的直观资料。商代的文字主要是河南安阳小屯村等地出土的甲骨文,此外,还有少量金文。汉字到了甲骨文阶段已经发展成熟,这些象形程度很高的成体系的文字被锲刻在龟甲兽骨上,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古朴、稚拙的美。

青铜器在西周被广泛使用,金文书法随之达到全盛时期。商代金文一般字数较少,镌刻的内容多为人名、氏族名等。西周青铜铭文则字数较多,有的达几百字,内容涉及当时的礼制、刑罚、袭封、田猎、婚媾、祭祀、战争等诸方面。西周初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很高,点画粗细变化显著;到了晚期,其青铜铭文字体工整匀称,章法纵有列、横成行,在整饬中显示出秀雅之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列国纷争,文字的地域色彩明显,特别是毛笔竹简别有一种风貌。由于使用了竹木简之类的载体,人们写起汉字来较甲骨文、金文时期更为便捷。其字体也日趋简化,波折明显,显示出向隶书过渡的迹象。

先秦是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属于汉字的“古文字”阶段。这些古文字出现在龟甲、兽骨、青铜器、陶器、简牍、帛、石头等物质材料上,无论是刻、铸和直接书写,均表现出一种古朴、稚拙、凝重的美。

秦·琅琊台刻石(小篆)

释文:金石刻所为也,今石刻辞,不称其于久远也,为之者。

2、秦汉书法

先秦的汉字虽已发展成成熟的体系,其结构形态却还没有十分固定,常出现繁杂的结构与写法。到了秦汉时期,国土和文化的统一、政治的相对稳定使汉字的结构形态终于逐渐固定下来。其表现就是秦小篆、汉隶书的文字结构不仅当时全国统一,而且还沿用下来,以至魏晋时期乃至今天的汉字结构均与它们相去无几。汉字构造形态在秦汉时期出现的这种稳定性,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演进。

秦代书法走上了多样而统一的发展道路。这种统一是以小篆书体的创造与强行普及为基础的。秦小篆以秦系文字为基础,同时兼收并蓄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取长补短;秦代书法多样性的统一,为汉代书法的更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汉·阳泉使者舍薰庐金刻

释文:阳泉使者,舍薰庐一,有股及盖,并重四斤六,十三年正月乙未,内使属贤造,雒阳付,守长则丞善椽,胜传舍,啬夫兑。

隶书从战国时代开始萌芽,到秦代已独具面目。秦隶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手写的习惯和便捷的需要,另一方面却保留着明显的篆书特征。到了汉代,尤其是中后期,隶书已完全成熟定型,它不仅成为当时实际运用的主要字体,其书法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汉隶在中国文字史和中国书法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章草亦在汉代成熟。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它保留了隶书波磔,但又加以草化,同时字字独立。东汉时期,章草的应用已十分普遍。行书也是在汉代萌生,并取得初步发展的。东汉晚期,一种不同于隶书的“楷书”也逐渐显示出自己的面目。

汉代隶书·八分

右:五凤元年十二月朔。左: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

值得注意的是,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东汉时期造纸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纸书文字的产生,这预示着中国书法即将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

汉·石门颂

释文: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泽有所注,川有所通。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汉·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碑高厘米,宽厘米。东汉中平三年刻立(公元年)。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dl/156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