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然后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的一次战略行动。 长征节点 长征准备阶段(年7月7日~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年10月10日~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年1月15日~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年6月14日~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年10月19日~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年7月1日~年12月12日) 参与长征的队伍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参与长征的人数 出发时,各路军总数近三十万人(约二十八万多人,含中途招收的接近三十万人)。 到达陕北人数,约二万八千人。 五岭逶迤腾细浪 五岭逶迤腾细浪:蜿蜒起伏、绵延曲折的五座大山只如水面荡起小小的波浪。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故称“五岭”。 它们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 大庾岭,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庾县南境,与广东省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秦时的横浦关即在此岭之上。 都庞岭,在今湖南省兰山县南和广东省连县之北,而不是今日位于广西灌阳和湖南江永之间的都庞岭。秦时的湟溪关即在此岭之上,亦为由湖入粤之道。 骑田岭,在今湖南郴县和宣章县之间,为湘粤通道,秦时的阳山关即在此岭之上。 萌渚岭,在今湖南省江华县和广西贺县、钟山二县之北,为由湘入桂之道。 越城岭,在今广西兴安县之北,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这里还有兴安县严关和秦城遗址。 五岭的位置都在南岭山脉一线之上,南岭山脉起自云南云岭,东入贵州为苗岭,再东经两广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边界而东达于海,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 其实历史上的五岭,史书记载互有出入,而大多数史书单举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为五岭,这与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秦军的进军路线与此五岭有密切关联。 而五岭之间,也是红军长征以来,损失最为惨重,减员最为厉害的一段,红军内部对左倾冒险主义开始逐步认识并检讨的阶段。 乌蒙磅礴走泥丸 乌蒙磅礴走泥丸: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乌蒙山是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上主要山脉之一,乌蒙山地区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昭通市。 乌蒙山主峰韭菜坪位于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境内,海拔.6米,为贵州最高峰。 乌蒙山也是南北盘江的分水岭,南北盘江的发源地,是珠江的发展源头,今天的六盘水境内乌蒙山区,设有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早在唐代,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带活动着一个称为“乌蛮”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纪,它逐渐强大起来,号称“乌蒙部”,宋朝封这个部落的首领为“乌蒙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云南乌蒙王所在的地方设置“乌蒙路”、“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 进入乌蒙山区之后,红军的指挥权重新进行调整,此时是红军何去何从的徘徊期,也是在国民党蒋系与地方军阀的缝隙中求生存的关键时期。 金沙水拍云崖暖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两岸全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撞击到云雾升腾的山崖上,如同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四处弥散,似乎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 名字的来历,据说是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另一说则是沿河盛产沙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宋代时因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改称金沙江。 宋代诗人陈志岁《金沙江口号》曰:“江人竞说淘工苦,万粒黄沙一粒金。不识官家金铸槛,几多黔首失光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从而确认了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源而纠正了自《禹贡》以来“岷山导江”延续两千年的谬误。 金沙江的发源地(即长江的发源地),年调查确立当曲的上源且曲为正源,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米的无名山地东北处,行政隶属玉树州杂多县结多乡。 当曲与源于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的沱沱河汇合后,称通天河。长江干流流经治多县、曲麻莱县、称多县,玉树县,于玉树州直门达(称多县歇武镇直门达村,巴塘河汇入口)以下,始称金沙江。 金沙江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其间有最大支流雅砻江汇入,至四川宜宾纳岷江始名长江。从青海省的河源至宜宾市干流河长千米,流域面积50.2万平方千米,约占长江流域面积26%。 金沙江的众多支流,既是红军前进的阻碍,也是国民党围追堵截的障碍,让红军困难重重,但同样也让国民党军的围剿陷于被动,从而让红军得到了短暂的休整。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望一眼湍急的大渡河,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上,桥长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共有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 在清康熙之前,此地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经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比如说野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而军队的频繁调动在这里也成了梗阻。 公元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上的梗阻,下令修建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经过一年的修建,大桥于年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而横批为“一统河山”。从此泸定桥便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成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津,泸定县也因此而得名。 年5月25日,长征途中的红军,被国民党追兵紧追不舍而困锁在大渡河附近,如不同及时突围,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接令后的红四团昼夜兼行,一天一夜行进了公里山路,于29日晨在泸定桥西岸与敌军交火。 当时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涂上了机油,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名夺桥突击队,于下午四点,22名红军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 当红军突击队爬到桥中间时,国民党军在东桥头放起大火、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战斗,看似不大,实则是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从而避免了红军重蹈石达开悲剧覆辙,为困顿中的红军打开了新的一片天地。 更喜岷山千里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上的皑皑白雪。 岷山,自甘肃省西南部延伸至四川省北部的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米。 岷山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建立有唐家河﹑王朗﹑九寨沟﹑白河﹑白水江和铁布6个自然保护区。 岷山山脉区域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大熊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是中国古史神话传说中上帝与众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内昆仑山”和神仙文化、道教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华人文女祖、蚕桑神、旅游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古蜀文明的发祥地。 翻越岷山之后,就是茫茫若尔盖大草地,草地上的红原县,就是红军走过的草原。《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岷山和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所以才有了之后的三军过后尽开颜。 那些课文背后的诗与远方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儿童白癜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