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陈老小的时候,最恨他的二叔,原因是父亲参军在外,掌家的二叔没让他去念书。

可是陈老对认字特别感兴趣,很想念书。

没有念书的机会,他就自己学,晚上拿堂弟的课本认字,无师自通的路是很艰难的,用陈老的话说,就是经常认字不会念,会念不会写。练习写字,就拿赶羊棍在沙土地上划。

正经开始学习文化,还是解放后上夜校,后来在部队提高,主要靠自学。那时的解放军对提高部队文化水平很重视,建国初军委曾经发出指示,要求全军部队开展文化学习运动,师团两级都办有中学班、小学班,还有文化速成学校。陈老入伍时是年,解放军已经走向正规化建设,颁布了三大条令(内务、纪律、队列),实行了薪金制、义务兵役制和军衔制。不过,陈老刚入伍时没有时间学习,新兵训练几个月后,立即就参加了剿匪战斗。

与陈老聊天时,经常听老人自谦“我文化低”,弄得我都不知怎么接话:陈老自己撰写的《记忆中的岁月》,文字非常真实生动,是一部很好的军旅生涯纪实。何况退役后陈老长期主持文化艺术研究会,主持编撰了多部好作品,老人家实在是谦虚的过了。战争中都能学习战争,文化又岂能仅得之于课堂,就是论文凭,陈老曾经被部队两次推荐进入步校深造,毕业后曾被选调参观核武器空爆实验。

曾国藩都说,百战归来再读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到什么时候也是学问之道。

多年以后,陈老不再抱怨他的二叔,只怪那时家贫,大人无力让孩子都去念书。而从军后的经历,让他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有更多书本上永远也没有的东西。

谈起往事,说的最多的,还是他当年的老战友,从骑一师甘青南剿匪时的朱麦来指导员,米发排长、蒋生杰班长。。。到进疆后特务连、工兵排的战友们。这些都是最该写下来的人和事。

有两位已离世的老首长,陈老当年的老师长路克杰,团政委王文才,留下了很珍贵的两样东西,一本书,一封信。

一本书,是原骑兵第一师师长、东疆军区司令员路克杰的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

“这本书能出版,太不容易了,用了十几年。”陈老指着书对我说。

事情很周折,路司令员生前写完了回忆录,准备出版时,不幸因病离世,留下了手稿,老部下们为了完成老首长的遗愿,多方奔走,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陈老是主要牵头者之一,他和老战友们一直没有放弃,一群老人动用了所有的社会资源,筹集资金,跑通手续,于年付梓,终于了却了老首长和战友们的心愿。

路司令员是老八路,年调任骑兵第一师任政治部主任前,一直在步兵十一师任职,十一师的前身就是警三旅,打过兰州战役,陈老的父亲和叔父,都曾在这支部队当兵,建国后,在年,十一师与骑兵第一师并肩在甘青川边平叛,追缴马家军残余。年骑一师进疆,十一师则与藏字部队发起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参加了东线两个阶段的作战,是参战各部中前出最远、战果最大的部队。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前,为加强新疆战备,离藏赴疆,两支部队再为友邻,共同戍守边陲。

路克杰司令员的回忆录,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如兰州血战的细节,可以和其他的回忆录、战史相互补充。

青马与第一野战军终于该决战了,这里,我把路司令员的亲历,照书整理如下:

兰州南山防线,青马以马家山、营盘岭、沈家岭为三大主阵地,峭壁陡立,外壕、雷场遍布,明碉暗堡毗连,构成完备的火力配系,其中,西侧的沈家岭扼控黄河铁桥,号称兰州锁钥,一野以五个军攻击青马阵地,担任沈家岭攻坚的就是十一师。

31团为主攻团,路克杰司令员当时任31团政治处副主任,与副团长段忠宪下到突击营靠前指挥,自始至终处于沈家岭战斗的第一线。

8月25日5时半,总攻打响,我军炮火准备,爆破组破击峭壁,突击分队冲锋,半小时后占领第一道堑壕。

逼近第二道堑壕时,副团长段忠宪中弹负重伤。守敌青马师以连为单位,赤臂挥刀,发起反冲锋,双方伤亡剧增。

总攻发起5小时后,二连连长李应般舍身爆破火力点,31团占领第三道堑壕,路克杰副主任带警卫员、通信员、卫生员进入交通壕,指挥一、二营分向东西沿壕攻击,身边战士共十八名。此时,一千几百人的31团只剩下六百多人,营连干部大部伤亡,团指通报正在调动部队增援。

10点半,敌炮反击30分钟后延伸,拦阻十一师增援部队,守敌发起营级规模反冲锋,在师团炮群轰击下,敌虽死伤惨重,仍冲至工事前,我以手榴弹密集投掷,敌退至百米处与我对峙。

12点,団指通报,敌师除留一营在狗娃山,全部调来沈家岭,另调一个保安团和师(青马核心主力)一部压来。团部增援上来的重机枪连六挺重机枪被敌炮炸毁三挺,师沿盘山公路源源不断运送兵员和弹药给养,我方运输通道遭敌侧射火力封锁,弹药运不上来,命令各营组织战斗小组,寻隙出击,杀伤敌人补充自己。

敌人持续不断反冲击,路克杰主任当天第二次负伤。

下午两点,阵地上不足四百人。敌人大规模反冲锋又开始,再次被打退,身边的18个战士只剩12人,“警卫员马明祥身上披挂着一支卡宾枪、一把德国造二十响,六颗美式手榴弹,我有一把加拿大手枪、一支冲锋枪。。。”路司令员在一线指挥战斗,这些细节很真实。

敌人后退六十多米不动,半小时后又挥刀成扇形扑来,眼前有五公斤炸药包三个,令通信员和两名战士各抱一个,跃出战壕投向敌群,“整个沈家岭地动山摇,浓烟遮盖了大半个天空。。。”战士冲出战壕,用刺刀、圆锹与敌白刃格斗,战至3时许,全团不足三百人,10师30团3营赶到,本团王学礼团长、张平山政委(以后曾任骑兵第一师政委)也来到前沿。

30团从正面发起最后攻击,我团多人左翼配合,冲击中,30团政委李锡贵中弹牺牲,本团王学礼团长被炮弹破片击中牺牲。

经过伤亡惨重的血战,兰州锁钥被砸开,红旗插上沈家岭。

这时一野三军一部堵住了黄河铁桥,撤退的青马各部被解放军追至黄河边,溃不成军。马家军自东进陇东,与西北野战军打了两年多,终于走向了覆灭。

沈家岭战斗,师史称为“我师作战史上最过硬、最光辉的一战。”31团被命名为“英勇顽强英雄团”,路克杰同志荣立个人一等功。

这样真实的亲历文字,太应该保留下来了,以后如果拍影视作品,可以给编导们做参考,对各类神剧降温有好处。

什么是文化,来看一封信。

陈老的老首长,原骑一师一团的王文才政委,也是一位有名的军旅诗人,陈老退役后,老政委写给他一封信,信中充满战友间关爱之情,是成年人才能感悟的励志哲言,言简意深,非常值得一读,这里我照书抄录下来,作为结尾:

麦志同志:

你原本是农民的儿子,七品县令,是个初识文字的军人、武人、粗人(老祖)。下来后从为人办好事开始,逐步涉足文坛,学了不少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现在,你可不是大老粗了,你变成了有文化、有知识的文人了!你已经为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也说明了你在这方面的组织领导才能。

我夫人孙经琪,给一位诗家题词曾说过这样的话:做人要有三气,即志气、才气加骨气。有人说,才气,只有大文人、从事文艺创作的人才有,别人不具备,这是一种曲解。我母亲是家庭妇女,不识字,可她纺纱织布,缝纫剪裁,酿酒做醋,十大盘的全套酒席都会做。你说这不叫才叫什么?这应该说是一个全才,不光是读书写文章,这是才。但会操作其他技艺的人也同样是才子。组织领导也是才。

你现在正是(五十六十)成大器的时候,好好再读点书。多学学文艺方面的知识。你还是一个有大作为的人,兴许能在文艺战线上创造出辉煌成绩的文人、细人、名人呢!读哲学使人明理,读历史使人聪慧,读诗,使人灵秀,要懂得,人要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条件。

人生活在社会上,始终是社会的人,不能孤芳自傲(这不是说你)。人要进步,一靠自己(内因为主),二靠社会(外因、别人、机遇为辅),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就要跟上形势(时势、潮流),但又不能同流合污,这就需要那三气。

祝安!你的首长、战友、同志王文才

0年11月9日于兰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chuanzx.com/qcxlp/14246.html
------分隔线----------------------------